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动态 >> 详细信息

史学新发现,秦始皇陵体现天人合一整体观

作者:admin   浏览次数:2235   发布时间:2013-05-31 10:57:56

史学新发现,秦始皇陵体现天人合一整体观

近日,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教授刘九生经18年研究后发表论文,认为秦始皇陵的营造反映了先秦至秦代的天人合一整体观,是秦始皇宇宙观中“地天通”的具体表现,其中的文化现象包括天文、地理、哲学、堪舆、星象等。在“秦始皇帝陵总体营造与中国古代文明”高层学术研讨会上,刘九生的观点引发20多名专家的讨论。

    此次会议对陕西师范大学刘九生副教授撰写的《秦始皇帝陵总体营造与中国古代文明——天人合一整体观》学术论文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刘九生先生认为秦始皇陵的营造反映了先秦至秦代的天人合一整体观,是秦始皇宇宙观中“地天通”的具体表现,其中的文化现象包括天文、地理、哲学、堪舆、星象等,是中国古代文化与思想的集大成者。各位专家开诚布公,从不同研究角度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秦陵出土的器物铭文上刻有“丽山”二字,刘九生考证认为,此“丽山”与天然“骊山”完全不同,专指由人工夯筑而成的秦始皇帝陵封土。高大的封土则仿造昆仑仙山。秦陵发掘表明,封土内有“两个缓坡状台阶,形成三层阶梯”,整座坟像是三座小山重叠在一起。

    经考证,刘九生认为,秦陵封土内的三层台阶正对应着昆仑山上的三座山,而封土上所种的草木也是仿效昆仑山上的谷类和树木。

    同时,国家研究机构对秦陵的探测研究表明,秦陵墓室四周有一圈精细夯筑的宫墙,刘九生认为,这座直通上下的“方城”实为“地天通”,即由地下升入天堂的路。

    刘九生说,丽山陵区当前已发现的建筑遗址中,有一些与四象五宫二十八宿对应,因此他认为,丽山园自修建之始就具有上应天象的意图。

    针对这一推论,省历史学会会长、陕师大教授赵世超认为,刘九生的观点自成体系、自圆其说,完全符合当时人的思想水平和思维逻辑。他认为随着秦的东扩和攻灭六国,羌文化中的昆仑神话大肆传播。作为非常渴望长生不死的秦始皇,他命人将自己的陵墓建成昆仑神山的样子,就是希望通过此“天梯”进入神界,长生不死,这也是当时神仙思想大兴后的时代精神体现。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汉研究室主任田亚岐研究员认为,刘九生先生关于秦始皇帝陵总体营造的学术观点是以天象的视角作为切入点,不仅立意新,而且也引用了不少有关秦陵方面的考古材料,虽然作者所持观点与传统认识有不同之处,但《唐都学刊》以百家争鸣和学术敏锐态度刊发了这篇高质量的文章,这本身就具有重要的学术贡献,将对于今后继续推动秦始皇陵多元化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西安文理学院主办的《唐都学刊》于2009年、2011年曾分别刊发了陕师大刘九生《秦始皇帝陵近臣侍卫郎官俑与中国古代文明——“兵马俑”证谬》、《秦始皇帝陵铜车马与中国古代文明——秦政原始》两篇文章,引起了学界的极大反响与关注。而《秦始皇帝陵总体营造与中国古代文明——天人合一整体观》一文则是刘九生先生在前文的基础上推出的又一个力作,文中对秦始皇帝陵总体营造思想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刘九生教授,1948年出生于陕西岐山县。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进入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农民战争史、道教史。1984年,刘老师发表《黄巾口号之谜》,一时在学术界引起很大震动。刘先生对于秦始皇帝陵陪葬坑及其陪葬俑的研究达二十年之久,积累材料达两千五百万字以上。刘老师长期积累和慎重思索的结果,使得这篇文章对于秦汉文明乃至于中国古代文明的理解都能给学界以启发。

 

 

 

 

 

上一页   最后一页